卦序規律   ----------作者 陳智臨

 《易經》的卦序,看似隨意排序毫無章法,實為條理分明餘韻不絕。在《周易正義  孔穎達疏》指出卦序的規律為「二二相耦,非覆即變」。「二二相耦」為六十四卦每兩卦為一組地排列在一起,如:乾、坤;屯、蒙;…既濟、未濟。合計三十二組。「非覆即變」是每組的兩卦有「覆」或「變」的規律。「覆」是相反之意,如「屯、蒙」其卦象互為相反的卦象,六十四卦中有五十六卦為此規律。剩餘的八卦是「乾、坤;坎、離;頤、大過;中孚、小過」。此八卦的卦象相反後沒有變化,卦序裡將此兩爻的屬性相反的兩卦排列為一組,形成「乾、坤」,「坎、離」,「頤、大過」,「中孚、小過」四組,這就是「變」也就是變易,卦爻的陰陽完全相反就是「變」。

  孔穎達的觀點的確的指出卦序的特點規律,但是對卦序為何要如此排列,卻無更進一步的闡述。現行本〈序卦傳〉,有卦序的排列順序簡要的說明,雖說是對卦序編排的解釋,但更像是要創作卦序背誦的記憶法,因為〈序卦傳〉中卦與卦間的承接連續,有相當多的牽強附會,其上卦下卦的連結,是難以理解的生拉硬套,比如「…飲食必有訟,故受之以訟。訟必有眾起,故受之以師;師者眾也。 眾必有所比…」這種毫無道理的敘述,是相當經不起考驗的,惟有為了方便記憶,才會有這樣的敘述方式。若是真為筆者的推測,那〈序卦傳〉的作者對于卦序重視的程度,想必是非常的,才用心良苦作此〈序卦傳〉,以利理解背誦嘉惠眾學子。

  依筆者推測認為,卦序有如現代書本的目錄一樣,是為了檢閱索引內文而設立的,上古無紙書用的是刀刻簡冊或甲骨,簡冊必須以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稱之為「韋編」。在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:「 孔子 晚而喜《易》,序、彖、系象、说卦、文言。讀《易》,韋編三絶。曰:「假我數年,若是,我於《易》則彬彬矣。」這是形容孔子好學不倦,勤奮用功研讀《易經》,以至於竹簡的皮條也斷了數次。這是一段很重要的線索,著眼點在于「韋編斷絶」之際,有可能竹簡散落一地,或者又因保存不慎,蟲蝕磨損韋編斷落,導致牘片簡冊零散難以收拾,此時就可突顯出記憶卦序排列的重要性了,唯有銘記於心的卦序,用來整理散亂的易經牘片簡冊才是最方便的。

   作易者應有鑒與此,故創作了一段適合記憶背誦的口訣,其特色應該是要以「朗朗上口,耳熟能詳,簡明易記,歷久不忘」為最高創作準則。現行本《易經》卦序,看似毫無條理,前後不連貫,要記憶背誦唯有死記硬背,但是往往生吞活剝不求甚解的記憶方式,總是久而久之便不復記憶。一直到《朱熹 周易本義》將卦序簡潔的作一「上下經卦名次序歌」簡稱「卦序歌」以七言長詩的文體傳世。但是依筆者看來「卦序歌」,似有畫蛇添足之舉,「卦序歌」在添加文字後與卦名搭配,雖然字句數對仗整齊,但字韻零落,斧鑿痕跡過重,背誦起來餘韻不足,生硬不流暢,並無邏輯上的理序,實在是有違「簡明易記,歷久不忘」的記憶標準。

  上古簡冊製作攜帶流傳不易,相對的唯有靠扎實的記憶,牢固的背誦一字不易,才能鴻漸于陸廣傳人心。現行本的《易經》卦序到底是用什麼方法才能達到「朗朗上口,耳熟能詳,簡明易記,歷久不忘」的效果?

筆者認為有二:一是諧韻、二是意理。就此兩點分析如下:

  一 諧韻,筆者以現行本《易經》卦序來分析,發現卦序中有一個重要的和韻規律。其規律詳細說明如後。

現行本《易經》六十四卦的卦序順次排列為:

乾、坤、屯、蒙、需、訟、師、比、小畜、履、泰、否、同人、大有、謙、豫、隨、蠱、臨、觀、噬嗑、賁、剝、復、无妄、大畜、頤、大過、坎、離、咸、恆、遯、大壯、晉、明夷、家人、睽、蹇、解、損、益、夬、姤、萃、升、困、井、革、鼎、震、艮、漸、歸妹、豐、旅、巽、兌、渙、節、中孚、小過、既濟、未濟。

  〈卦序〉以字的字韻分析,再斷句排列後,可以得到十二段序詞如下:

乾、坤、屯;蒙、需、訟。

師、比、小畜;履、泰、否。

同人、大~有、謙、豫。

隨、蠱、臨、觀;噬嗑、賁。

剝、復、无~妄、大畜。

頤、大過;習坎、離。

咸、恆、遯、大~壯、晉、明夷。

家人、睽、蹇;解、損、益。

夬、姤、萃;升、困、井。

革、鼎、震、艮;漸、歸妹。

豐、旅、巽;兌、渙、節。

中孚、小過;既濟、未濟。

  乍看之下,依然毫無章法條理不分明,幾乎看不出卦與卦間的任何邏輯規則。前文有言「易」字義為「日月明易,不明勿用。」,光看表面而不思內涵,當然就不明事理,所以也就掌握不到頭緒無法運用。上述的辭句段落光用看是不夠的,我們不妨來知行合一,將上述分段後的辭句,確實的「目視口誦」打破沉靜唸出聲音來,使字聲響意合,在抑揚頓挫聲中,音揚和于「陰陽」之道,就可以知道卦序的奧妙,知道不得其解的關鍵了。

  《易經》卦序若拆解為上述的十二句,朗誦起來是帶有古音諧韻的,朗朗上口簡明易記,是符合《易經》基本三義定理中的「簡易」原則。

  二 意理方面,現行的《易經》卦序除了容易記憶外,其字裡行間可有它義?在此筆者以「諧音轉意」的方式簡單的分析,並將辭句段落簡白意譯如下:

乾、坤、屯;蒙、需、訟。(乾坤屯,蒙需訟。)

「乾坤屯難,蒙昧需訟辯。」

師、比、小畜;履、泰、否。(師比學蓄,履泰丕。)

「師長好比學問的積蓄,履行安泰當遵奉。」

同人、大~有、謙、豫。(通仁大,有謙豫。)

「同人大有所得,謙虛者自安樂。」

隨、蠱、臨、觀;噬嗑、賁。(隨古臨觀,適合畢。)

「隨古訓如臨觀察,適合而畢。」

剝、復、无~妄、大畜。(剝復無,妄大蓄。)

「剝復無,不要妄想有大積蓄。」

頤、大過;習坎、離。(議大過,習勘釐。)

「議論大過,學習勘查釐清。」

咸、恆、遯、大~壯、晉、明夷。(賢恆敦大,壯晉明恞。)

「賢德恆久厚實,壯大晉升明白恞悅。」

家人、睽、蹇;解、損、益。(佳仁揆檢,解損益。)

「佳仁揆度檢視,解開損失利益。」

夬、姤、萃;升、困、井。(怪詬悴,深困警。)

「怪詬憔悴,深困警覺。」

革、鼎、震、艮;漸、歸妹。(革鼎振根,踐規昧。)

「改革鼎立振作根本,實踐規避愚昧。」

豐、旅、巽;兌、渙、節。(豐旅撰,兌換諧。)

「豐富旅程要撰記,喜悅換來和諧。」

中孚、小過;既濟、未濟。(衷浮小過,積極為己。)

「衷心浮現小過,積極為了自己。」

  當然此種「諧音轉意」法,是隨心所欲而作,沒有標準規範。在主詞「不易」的狀態下,只要是「理設達串」文意通順,用自己的感悟及文學造詣,其創作是千變萬化隨心所欲。這樣的轉變方式亦是「簡易」的,這就是《易經》三義「不易」及「變易」「簡易」原則。

  「太極之道」無所不在,橫陳直述,互相運用。再來筆者運用「藏頭詩」之法,擷取十二段辭句的首字,得到「乾、師、同、隨、剝、頤、咸、家、夬、革、豐、中。」的這段辭句,一看之下又是毫無意義的一段辭句,但是仔細思考內涵,分析斷句,再用「諧音轉意」變易一下即可得【潛師隨同,剝宜賢家,快革豐中。】的辭句,其簡意為:「潛在的老師,隨側同行,剖析頤養賢德之家,快革新豐富初衷。」,如欲更進一步精簡可得「乾、剝、夬。」,「潛剝抉」簡意為:「潛藏剝開抉取」,最終簡化可捨旁取中,得一字為「剝」。於此追根究底後,筆者有認為:《易經》卦序的中心思想為「剝」字。其意為:抽絲剝繭,直指核心。筆者甚至大膽假設作易者最初設定,是不是只要記住一個「剝」字,後往上推演,耳熟筆者所分段的卦名順次,就能記憶出整個卦序。

  歎哉!《易經》創作智慧之博大精深,非吾輩所能企及,能將這平凡的書目卦序,作此極盡精要的排列,又暗藏隱義于其中。又相合于《易傳》中「太極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。」的理論,古賢之道誠不我欺也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陳智臨 的頭像
    陳智臨

    易經學塾的藏書閣

    陳智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